鍾馗傳奇:驅魔聖君與五蝙臨門

起源與傳說

鍾馗是中國神話中一位獨特的驅魔神祇,以驅鬼逐惡聞名,其文化影響從唐代民間傳說延續至清代皇室繪畫,並在現代被賦予財富含義。其形象常伴五隻蝙蝠,象徵“五蝙送財”,與福氣和財富密切相關。

鍾馗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法器說:源自驅鬼工具“終葵”,與上古儺儀面具有關,後演變爲辟邪象徵。

蕈類說:最初爲治療瘧疾的真菌,因形似錐而得名,後被神化。

唐玄宗夢仙說:唐玄宗夢見鍾馗驅鬼,醒後病癒,命吳道子繪像,廣爲流傳。

唐德宗進士說:因貌醜自殺的士子傳說,因時間矛盾被質疑。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皇帝身體不適,太醫診治無效。一夜,他夢見一大一小兩個鬼在大殿嬉鬧,大鬼抓住小鬼,挖其雙眼併吞食。唐玄宗驚問其身份,大鬼自稱“鍾馗”,曾應考武舉未中,發誓爲陛下除盡妖孽。醒後,玄宗病癒,遂召畫聖吳道子繪夢中形象。吳道子依述作畫,玄宗驚歎其逼真。此故事最早見於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奠定了鍾馗信仰與畫作的基礎。唐玄宗夢仙說因文獻支持和傳播廣度,被視爲主要起源,爲其後續神格化奠定了基礎。

寒林鐘馗,文徵明(1470-1559) –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假借終葵遂有稱。訛傳進士辟邪能。
衡翁自負博古者。北史緣何未讀曾。
疑是地仙抑鬼仙。寒林漠漠立輕煙。
長髯袖手如微笑。幻閱人間二百年。
乾隆甲午(西元一七七四年)除夕。御題。

神格化過程與封號

鍾馗的神格化始於唐玄宗夢境及其畫作的傳播。傳說他死後被閻王任命爲“鬼王”,負責管理惡靈;道教尊其爲“賜福鎮宅聖君”,甚至有“翊聖雷霆驅魔辟邪鎮宅賜福帝君”等長號。然而,這些稱號多爲宗教或民間敬稱,無皇帝正式封號。其地位更多源於民俗信仰,而非官方冊封。

從傳說演變爲民俗與象徵

鍾馗的形象在唐代後通過年畫和端午習俗融入民間,成爲驅邪護宅的象徵。其經典形象爲黑麪紅袍、手持寶劍,腳踏惡鬼,旁有小鬼提燈、撐傘,常伴五隻蝙蝠。“五蝙送財”在此顯現:蝙蝠因“蝠”與“福”諧音,象徵福氣,五隻蝙蝠對應“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結合“五鬼搬運”的傳說——五鬼驅邪後搬運福財,五蝙蝠則象徵福氣與財富的到來。這一意象從唐代吳道子畫作發展至明清藝術,邏輯上連接了驅邪與送福的雙重功能。

順治皇帝的繪畫

本幅作於順治乙未年(一六五五),時僅十八歲。鍾馗圖像,於歲除賞賜羣臣的習俗,可遠溯至唐朝,如劉禹錫、張說均有〈謝賜鍾馗表〉存世。宋沈括《補筆談》亦云︰「除夜,遣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鍾馗之像。」清世祖畫跡,除「畫鍾馗」外,迄未發現他本,此作或系宮中畫師代筆,援以犒賞臣功,可能因清初局勢動盪,祈求穩定與辟邪。這不僅反映鍾馗的持續影響力,也強化了其保護與好運的象徵,尤其與“五蝙臨門”(又或是五鬼運財)寓意相呼應,暗示福運降臨。

福臨(1638-1661),即清朝順治皇帝(1644-1912年在位),他於1644年至1661年擔任清朝皇帝。

與財富的關聯

傳統上,鍾馗以驅魔爲主,財富由財神爺掌管。但其與財富的聯繫逐漸顯現:

“五蝙送財”的象徵:五隻蝙蝠圍繞鍾馗,源於中國諧音文化,“蝠”即“福”,五福涵蓋富貴。“五鬼搬運”則被解讀爲運財,五蝙蝠強化了送財意象。

明代戲劇:如《仙官慶會》中,鍾馗與幸福、財富間接相關,劇中提到他掃除妖魔後帶來福財。

現代風水:鍾馗被視爲“偏財神”,助吸引投資和意外財富,如彩票中獎。

然而,其財富角色多爲象徵性或現代演繹,傳統中仍以保護爲核心,與“五蝙送財”更多體現福運而非直接財神功能。

賜福鎮宅聖君

鍾馗的神格化起於唐代傳說與民俗傳播,雖無正式封號,卻獲道教“賜福鎮宅聖君”尊稱。順治皇帝的繪畫延續其保護功能。“五蝙送財”以蝙蝠象徵福氣,結合五鬼搬運,延伸出財富寓意,使其與財神有間接關聯。這一演變從驅邪到送福、再到現代偏財,展現了中國神話的豐富性與邏輯延續。

鍾馗的形象在端午節年畫、福建臺灣的“跳鍾馗”儀式中廣爲流傳,其“五蝙送財”圖案常見於明代藝術,如顏輝的《鍾馗出行圖》。其影響擴展至東亞:日本稱“Shōki”,用以抵禦天花;韓國稱“Jonggyu”,象徵好運。風水則賦予其“偏財”含義,凸顯其適應性。

鍾馗出山圖,戴進繪 戴進 (1388-1462) 

文化象徵

吳道子依夢作畫,奠定其形象。此後,五代黃筌改畫突破傳統,宋代畫家如李公轔、龔開賦予其生活化與人性化特徵,元清文人則借其寄寓情感。鍾馗從夢中神祇變爲民間信仰,歷代畫家以其爲題材,創作出豐富多樣的畫作。鍾馗畫的獨特魅力在於其夢幻起源與現實演繹的結合。從吳道子的《鍾馗抉目圖》到齊白石的《鍾馗捉鬼圖》,跨越千年的畫風變遷,既保留了怪誕寫意的傳統,又融入了各時代畫家的個性與情感,使其成爲中國藝術史中的特別畫科。

各時代畫家鍾馗畫作表

畫家 畫作名稱 年代 材質與形式 備註與出處
顏輝 《鍾馗出獵圖》 宋元之際 絹本,水墨淡設色 現藏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見Cleveland Museum of Art
龔開 《中山出遊圖》 元代 紙本水墨 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尺寸:縱32.8cm,橫169.5cm,見Freer Gallery of Art
金農 《鍾馗圖》 清代 水墨紙本 現藏上海博物館,見China Online Museum
溥儒 《鍾馗迎福圖》 清代 紙本鏡心 尺寸44×21cm,風格雅緻,文獻提及,見拍賣記錄。
任伯年 《鍾馗夜遊圖》 清代 設色紙本 藏於私人收藏,見拍賣記錄。
吳昌碩 《鍾馗持劍圖》 清末民初 設色紙本立軸 金石畫風,拍賣記錄見Christie’s
徐悲鴻 《鍾馗》(1944) 1944年(甲申) 設色紙本立軸 題識:甲申端午正午,悲鴻寫於嘉陵江上磐溪中國美術學院,尺寸101×61.5cm,見Christie’s
張大千 《鍾馗圖》 1947年 設色紙本立軸 題識:丁亥秋日,大千居士張爰,藏於私人收藏,見Christie’s
齊白石 《鍾馗捉鬼圖》 1940年代 設色紙本 鈐印:白石老人,藏於北京畫院,見Beijing Art Museum
徐燕蓀 《鍾馗醉歸圖》 1930年代 設色紙本立軸 拍賣記錄見Christie’s
李可染 《鍾馗出行圖》 1950年代 水墨紙本 藏於私人收藏,見拍賣記錄。

陳洪綬《鍾馗像》

在陳洪綬的《蒲劍鍾馗圖》中,驅鬼的鐘馗怒目望向遠方,形雖衰老,卻有一種威風,一種剛強,一種凜然。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那頭上的簪花。陽剛的“終南進士”與嫵媚的簪花交織在一起,反差極大,對比鮮明,這究竟是一種“後現代主義”解構,還是另含深意?


或許,本就性格怪誕、特立獨行的陳洪綬通過給鍾馗簪花,告訴世人——鍾馗也是苦命人,硬漢背後也有七情六慾,也有豐富的內心。陳老蓮用自己的畫筆賦予鍾馗“神性”之外的一絲“人性”。長久以來,鍾馗總是以金剛怒目的捉鬼者形象出現,而在陳洪綬的畫裏,卻有了一絲柔情、接了一點地氣。


正如明代王鏊詩中所寫的那樣:“人生得失無窮事,笑折黃花插滿頭。”陳洪綬筆下的鐘馗,更具普通老百姓的形象,少了驅鬼者的神性,多了人間煙火味。這不僅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畫家審美趣味上的差別,也向觀者展示了中國畫中同一題材能夠蘊含着極爲豐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明 朱見深 歲朝佳兆圖軸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明憲宗:「柏柿如意。一脈春回暖氣隨,風雲萬里值明時。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宣。」後署「成化辛丑文華殿御筆」

Post Comment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