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 :關羽,超凡入聖
關羽自唐代起被佛教天台宗開始奉爲神明,進行私人祭祀。天台宗創始人智顗(538年—597年)隋朝時創建了位於湖北當陽縣西約30裏的玉泉寺,靠近關羽的殞命之地。
寺內設有供奉關羽的“顯烈廟”,尊其爲護法伽藍神。《重修玉泉寺關廟記》記載智顗曾遇見自稱關羽的神靈,並受贈土地建寺,關羽神靈被認爲能掌控國家興衰和影響農作物豐歉。
清 佚名 監門關聖帝君圖 軸 右下題款:和碩莊親王發心誠造 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755年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退。760年,唐肅宗封太公望爲武成王,提升太公廟爲武成王廟,與文宣王孔廟同等,配享十位古今名將(孫武、吳起、田穰苴、樂毅、白起、韓信、張良、諸葛亮、李靖、李勣)。782年,關羽被列爲六十四位名將之一,以蜀前將軍和漢壽亭侯的身份開始享有國家祭祀,但這一祭祀到786年便中止,僅持續五年。此外,武廟還供奉其他三國武將(諸葛亮、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羊祜和杜預),關羽此時並未受到特殊的信仰。
進入宋代,關羽的地位逐步提升。970年,趙匡胤表彰二十三位古今忠臣義士,關羽名列其中,爲其墳墓設立守墓人進行祭祀。1013年,朝廷出資修繕玉泉寺的顯烈廟。祭祀逐步變爲官方活動。宋仁宗時期,關羽再次成爲武成廟的從祀。1096年,宋哲宗賜玉泉寺“顯烈”匾額。北宋末年,戰事增多,徽宗先後封關羽爲“忠惠公”和“武安王”,寄託對抗北方民族入侵的期望。這些封號儀式多在顯烈廟舉行,使其成爲官方祈願所。靖康之變後,南宋繼續加封關羽爲“壯繆義勇王”等,但南宋也封諸葛亮爲“威烈武靈仁濟王”,關羽並非唯一的國家守護神。
北宋作爲五代的繼承者,平定了長江流域的十國,實現了中國的統一。爲彰顯正統性,北宋將曹魏視爲正統,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質疑蜀漢的正統地位。南宋朱熹對此激烈反對,認爲諸葛亮是三代以來唯一楷模。朱子學在南宋受到重視,民衆和文人普遍支持蜀漢,諸葛亮北伐理想成爲南宋的英雄象徵,關羽信仰也在此背景下擴展。
宋朝軍事力量相對較弱,主要依賴發達的商業來抵抗北方侵略。在財政中,鹽稅佔據了重要地位。晉商憑藉山西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商業環境,成爲鹽業的主要參與者。關羽本身是山西人,且其故鄉解縣是當時最大的鹽產地,因此晉商將其尊奉爲守護神。隨着晉商勢力和地位的提升,關羽的信仰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展。
元朝滅南宋後,鹽稅在稅收中佔據八成。元代以鹽稅和東西方貿易爲經濟基礎,這爲鄰近都城大都(今北京)的晉商提供了商機。晉商在元代勢力進一步壯大,關帝信仰隨之盛行。他們在各地經商時修建關帝廟,並設立表演戲曲的舞臺。老百姓通過戲曲接觸到關帝信仰,並逐漸普及開來。元代曾一度廢止科舉取士,許多漢族士人成爲元曲創作者。元末明初,長江流域的出版商大量印刷並普及據稱由羅貫中整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武成廟,認爲身爲臣子的封號屬於僭上,剝奪了以孔子和太公望爲代表的封號,關羽的封號恢復爲“壯繆侯”。

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總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馴因關羽在治河中顯靈,請求賜封。1582年,萬曆帝封關羽爲“協天大帝”,1590年,加封爲“協天護國忠義大帝”。1614年,再封爲“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舉行儀式極大地改變了關羽信仰在國家祭祀中的地位。萬曆帝爲了祈求神明保佑軍事勝利,積極推動關羽信仰。在迎擊豐臣秀吉的朝鮮,萬曆帝下令在今首爾東大門外修建祭祀關羽的東廟(即東關王廟),在南大門外修建南廟(即關聖廟,朝鮮戰爭中焚燬)。明軍將領要求朝鮮國王在五月十三日關羽生辰這天前往祭拜。
明代中葉以後,面對外患的情況下,晉商努力承擔邊境地區的軍事物資供給,從而加強了與國家的聯繫,贏得了鹽法改革帶來的便利,得以進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揚州及長江流域,逐漸發展成爲與徽商並列的兩大商人勢力之一,關帝信仰也隨之擴大。

三才圖會中的關羽像,又名《三才圖說》,是由明朝文獻學家、藏書家王圻、王思義父子撰寫的百科式類書,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成書,兩年後出版。全書共106卷,圖文並茂,反映了明代人的世界觀,爲後人瞭解和研究明代社會提供了大量資料。
從元朝開始,關羽的封號逐漸加上“真君”“帝君”“聖”等神祇的名號,直到清朝光緒時最後追封的稱號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開始大規模塑像建廟供奉。民間祭祀中,關羽爲武財神,有別於文財神趙公明。據此而有《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官府推其忠,百姓崇其義。關羽作爲勸忠勸善的神明,各朝皇帝多半敬奉非常,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

滿族人家供奉的關帝和先祖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爲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輔佐武王克殷的周朝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爲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徵,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爲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鉗制民間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爲京師金陵祀典之一,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爲明朝「所最崇奉」。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隨着明朝追封關羽爲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爲「關帝」,沿襲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漢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而朝鮮、越南、日本、琉球亦有供奉關帝的廟宇。
關羽,中國戰神,葛飾北齋,日本,19世紀。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聞名世界的《神奈川衝浪裏》,葛飾北齋)
佛教也視關羽爲護法神,漢地佛教尊奉爲伽藍菩薩,源於隋代創建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後來藏傳佛教亦尊關羽爲護法神。民間宗教中也有尊關帝爲主神的,如神武靈拳。隨着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爲「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爲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爲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爲財神、五文昌。在香港,香港警察和香港黑幫等黑白兩道都有信奉關羽的習俗。如香港警察在1930年代起有供奉關帝的習慣,以祈求關帝庇佑。而香港黑幫在接收新會員的入會儀式時,亦會有關帝象坐鎮。藏傳佛教也逐漸將關羽視爲護法神,尤其是噶瑪噶舉派的大寶法王。
朝代 | 君主 | 年號 | 時間 | 封號 |
---|---|---|---|---|
蜀漢 | 蜀漢後主 | 景耀三年 | 260年 | 壯繆侯 |
北宋 | 宋徽宗 | 崇寧元年 | 1102年 | 忠惠公 |
北宋 | 宋徽宗 | 崇寧三年 | 1104年 | 崇寧至道真君 |
北宋 | 宋徽宗 | 大觀二年 | 1107年 | 武安王 |
北宋 | 宋徽宗 | 大觀二年 | 1107年 | 昭烈武安王 |
北宋 | 宋徽宗 | 宣和五年 | 1123年 | 義勇武安王 |
南宋 | 宋高宗 | 建炎二年 | 1128年 | 壯繆義勇武安王 |
南宋 | 宋孝宗 | 淳熙十四年 | 1187年 |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
元 | 元泰定帝 | 天曆元年 | 1328年 |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
元 | 元文宗 | 至順二年 | 1331年 | 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招討使、兼提調諸宮神、無分地處檢校官、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駕前都統軍、無佞侯、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護國崇寧真君 |
明 | 明太祖 | 洪武二十七年 | 1394年 | 恢復關羽原“前將軍壽亭侯”(之“漢”字久缺)頒旨列入祀典 |
明 | 明神宗 | 萬曆六年 | 1578年 |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
明 | 明神宗 | 萬曆四十二年 | 1613年 |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
明 | 明思宗 | 崇禎三年 | 1630年 |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
清 | 清世祖 | 順治九年 | 1652年 |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
清 | 清世宗 | 雍正三年 | 1725年 | 追封三代祖先爲公爵: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頒令全國啓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春秋兩祀,此爲關羽列入國家祭祀主神之始 |
清 | 清高宗 | 乾隆元年 | 1736年 | 山西關夫子 |
清 | 清高宗 | 乾隆三十三年 | 1769年 | 加封“靈佑”二字 |
清 | 清仁宗 | 嘉慶十九年 | 1814年 | 加封“仁勇”二字 |
清 | 清宣宗 | 道光八年 | 1828年 | 加封“威顯”二字 |
清 | 清文宗 | 咸豐二年 | 1852年 | 加封“護國”二字 |
清 | 清文宗 | 咸豐三年 | 1853年 | 加封“保民”二字;升入中祀 |
清 | 清文宗 | 咸豐五年 | 1855年 | 追封三代祖先爲王爵: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 |
清 | 清文宗 | 咸豐六年 | 1856年 | 加封“精誠”二字 |
清 | 清文宗 | 咸豐七年 | 1857年 | 加封“綏靖”二字;神牌由“關聖大帝”改爲“關聖帝君” |
清 | 清穆宗 | 同治九年 | 1870年 | 加封“翊贊”二字 |
清 | 清德宗 | 光緒五年 | 1879年 | 加封“宣德”二字 |
以上資料見維基百科及其他相關介紹

臺灣郵政2025年4月25日發行的第二套「臺灣民間信仰郵票」,關聖帝君(面值8元):爲忠義之代表,多種行業的守護神,威武莊嚴,坐姿拂鬚,關刀矗立在旁,爲儒、釋、道三教具奉之神,俗稱「關公」.(介紹郵票和關帝文化,希望不要政治化,蒙古人,滿族人,日本人都重視關帝文化。)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