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蟾:全真派北五祖師,西北財神

全真派北五祖師

劉海蟾(?—?),原名劉操,字宗成,號海蟾子,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同時也是民間信仰中的“西北財神”。他兼具歷史人物的真實性與神話傳說的神祕色彩,其生平橫跨仕途、修行與神化,深受小商販和手工業者崇拜。

劉海戱蟾圖  石家莊文物館

劉海戱蟾圖 石家莊文物館

丞相/道士/仙人

劉海蟾生活在五代時期(907-960 AD),出生於燕山地區,曾以經義入仕,考中遼朝進士,官至燕主劉守光(911-914年在位)丞相,掌軍政大權。劉守光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君主,自稱皇帝,劉海蟾在其政權下獲封“丞相”頭銜。此外,916年,他還被遼太祖阿保機任命爲宰相,顯示其仕途生涯的顯赫。然而,這些頭銜因政權非正統而合法性存疑。

他崇尚黃老之學,常與道士探討玄理,漸生修道之志。據傳,一日遇道人正陽子(鍾離權)點化,以十枚銅錢與雞蛋疊成塔狀,警示“榮祿之危甚於壘卵”,促使他大悟,棄官隱遁終南山、華山修行。後遇呂洞賓授金丹祕法,改名劉玄英,最終丹成“尸解”飛昇,傳說頂現白氣化鶴,乘金蟾登仙。

其歷史真實性存在爭議。正史無明確記載,生平多見於道教典籍如《神仙通鑑》及野史,部分文獻甚至稱其爲金朝進士,與五代說相矛盾,顯示其形象可能經過後世演繹。

道宗/受封/神化

劉海蟾在道教中地位崇高,被奉爲全真道北五祖之一,與鍾離權、呂洞賓等並列,傳承丹鼎派法脈。他著有《還金篇》,闡述金丹修煉要旨,強調“清靜無爲”與金液還丹之法;另有《黃帝陰符經集解》,融合黃老思想與內丹理論,對全真教義影響深遠。他與張無夢、陳希夷等爲道友,弟子包括張紫陽、董凝陽等人。

其修行時間線存疑:若爲呂洞賓(約8世紀)弟子,卻活躍於10世紀初,需活約270年,可能系後世通過書籍或異象追認其師承。

元朝皇帝進一步鞏固其地位,世祖忽必烈(1271-1294年在位)封其爲“明悟弘道真君”,武宗鐵穆耳(1307-1311年在位)加封“明悟弘道純佑帝君”,這些死後追封的頭銜強化了他的宗教權威,奠定其神格化基礎。

元人畫 劉海蟾像 臺灣故宮博物院

元人畫 劉海蟾像 臺灣故宮博物院

民間傳說/人物符號

劉海蟾的民間形象以“劉海戲金蟾”爲核心,俗語“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廣爲流傳。一種傳說是,他以銅錢爲餌釣起井中三足金蟾,傳說其親人爲貪官,死後化作金蟾投入東海,歸龍王管轄。劉海蟾得道後釣蟾出海,負於肩上,走一步吐一枚銅錢,賙濟窮人,奠定其財神形象。另一版本稱金蟾爲其父化身,體現孝道與救贖。

湖南常德則流傳一則地方色彩濃厚的“劉海戲金蟾”故事。傳說常德城內絲瓜井中有金蟾,每逢夜裏吐出一道白光,直衝雲霄,有道之人可乘此光昇仙。井旁青年劉海,家貧如洗,爲人厚道,侍母至孝,常上山砍柴,賣柴買米,與母親相依爲命。一日,山中狐狸修煉成精,化作美麗女子胡秀英,攔住劉海歸路,要求成親。婚後,胡秀英欲助劉海登天,吐出一粒白珠作餌,劉海垂釣於絲瓜井,金蟾咬餌而出,他乘勢騎上蟾背,縱身一躍,羽化登仙。後人感其孝道,在絲瓜井旁建蟾泉寺,供奉劉海神像。

三足金蟾在神話中能夜產明珠,與財富和長生關聯,其形象常現於年畫、玉雕,與和合二仙、天官組合,寓意富貴吉祥。劉海蟾額前垂髮造型被世俗化爲“劉海”(後改稱“瀏海”),成爲文化符號。湖南常德學者周新國考證,“劉海戲金蟾”原型或出自後梁燕山府劉海蟾,後人將其拆分爲“劉海”與“蟾”,逐漸演變。

西北財神主管偏財

劉海蟾被奉爲“九路財神”中的“西北財神”,主管偏財,其定位源於多重因素。地域上,他出生於燕山,修道於西北名山如終南山、華山,陝西戶縣等地流傳“劉海戲金蟾”傳說,地方廟宇如劉海廟鞏固其西北信仰根基。道教“五方五老”體系中,西北屬“乾卦”,象徵天、君、父,與其棄官修道的隱逸成仙形象契合。

明 吳偉畫劉海蟾 臺灣故宮博物院

明 吳偉畫劉海蟾 臺灣故宮博物院

文化符號上,金蟾以“金”爲食,吐納金錢,五行中“金”對應西北,契合財富意象。西北地區乾旱少水,蟾蜍被視爲祈雨聚財祥瑞,劉海蟾以金蟾爲伴,滿足民衆對水源與財富的雙重訴求。元代重陽萬壽宮存其詩碑《十方重陽萬壽宮記》,湖南常德蟾泉寺等遺蹟爲其信仰提供實體依託。

他尤其受小商販和手工業者崇拜,因其“偏財”職能與民間對意外之財的期盼相符。常德版傳說中的孝道與狐仙情節,進一步豐富其親民形象,使其信仰從西北擴展至南方。元朝皇帝的封號爲其增添正統性,使其從道教修行者昇華爲財神象徵。

劉海蟾相關典籍列表

典籍名稱 類別 作者/整理者 朝代 內容簡介
《還金篇》 道教典籍 劉海蟾(署名海蟾子) 五代宋初 闡述金丹修煉理論,提出“金液還丹”與性命雙修思想,奠定丹鼎派基礎。
《黃帝陰符經集解》 道教典籍 劉海蟾(一說託名) 宋初 融合黃老思想與內丹學說,註解《陰符經》修煉玄理。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道教典籍 趙道一 元代 卷四十九記載劉海蟾遇鍾離權點化、棄官修道及終南山成仙事蹟。
《新唐書·藝文志》 史志與雜記 北宋官方編修 北宋 最早提及劉海蟾著述的官方史志,著錄“海蟾子元英《還金篇》”。
《春渚紀聞》 史志與雜記 何薳 北宋 收錄劉海蟾修道傳說,強調其與鍾離權、呂洞賓的師承關係。
《續博物志》 史志與雜記 李石 南宋 補充劉海蟾丹成尸解、化鶴飛昇等細節。
《列仙全傳》 文學與民間傳說 王世貞 明代 詳述劉海蟾遇道人疊卵警世、終南山隱修及九路財神職能的傳奇故事。
《神仙通鑑》 文學與民間傳說 清代編纂 清代 記載劉海蟾兩次遇仙(鍾離權、呂洞賓)點化,稱其爲道教南宗祖師。
《十方重陽萬壽宮記》 碑刻與地方誌 元代碑刻 元代 陝西戶縣重陽萬壽宮詩碑,記錄劉海蟾修道經歷與全真道傳承體系。
《武陵藏珍》 碑刻與地方誌 地方學者考證 近現代 湖南常德地方誌,考證劉海蟾原型爲後梁劉玄英,分析傳說地域化演變。

備註‌
託名問題‌:部分典籍如《黃帝陰符經集解》存在託名可能,但核心思想與劉海蟾關聯性被道教內部認可。
正史缺失‌:正史(如《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未明確記載其生平,道教文獻與民間傳說爲主要考據來源。
地域差異‌:碑刻和地方誌內容因地緣文化不同,對劉海蟾的職能與形象存在差異化記載(如西北財神與南方傳說)。

劉海蟾的演變是歷史、宗教與民俗交織的結果。生前,他從仕途高官轉向修行者,死後獲元朝皇帝追封,奠定道教地位;民間通過“劉海戲金蟾”傳說,將其塑造成財神符號,湖南常德的地方故事爲其增添孝道與浪漫色彩。其西北財神身份源於地域關聯、道教方位體系及金蟾的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國信仰中實用性與神祕性的融合。從凡人到神祇,劉海蟾的故事展現了道教文化與民間需求的深刻共鳴。

Post Comment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