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聖君 關羽 關雲長 關聖大帝
關帝聖君,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字雲長,是中國英雄文化的核心符號之一。他的形象從東漢末年的武將,歷經民間傳頌與文學渲染,演變爲忠義、勇猛與財富的象徵,在民間信仰和帝王推崇下成爲神祇。
漢壽亭侯
關羽,字雲長,生於約公元160年,東漢末年投奔劉備,成爲其麾下忠勇無雙的將領。據《三國志》記載,他儀表威武,武藝超羣,以勇猛和忠誠著稱。《三國演義》進一步通過生動事蹟豐富了他的形象,其中“刮骨療傷”尤爲膾炙人口。小說中,關羽在戰場上右臂中箭,傷及骨髓,名醫華佗爲其刮骨去毒。手術中,關羽談笑自若,邊飲酒邊下棋,毫無痛苦之色。這一情節不僅凸顯了他的超人勇氣與堅韌,也爲其後來的神化奠定了武勇的基礎。

明代宮廷繪畫,商喜關羽擒將圖軸,此圖描繪的是三國時期的大將關羽水淹七軍、活捉敵將龐德的故事。畫中關羽長鬚美髯,氣宇軒昂,身穿鎧甲,斜披綠袍,手抱單膝坐於青松之下,神態從容自得,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刀侍立一旁。而龐德衣衫盡褪被綁在木樁之上,兀自咬牙眥目,掙扎不休,不甘受縛的心態躍然紙上。——故宮博物院
另一著名事蹟“千里走單騎”則展現了關羽的忠誠。相傳他被困曹營,受曹操厚待,於公元200年白馬之戰斬殺袁紹部將顏良,曹操上表漢獻帝,封其爲“漢壽亭侯”,(《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這成爲他在世唯一的正式爵位。雖然封爲漢壽亭侯,卻始終心繫劉備。不久,他毅然離開,歷經“過五關斬六將”的艱險征程,回到劉備身邊。這段傳奇不僅體現了關羽對劉備的堅定忠義,也成爲後世傳頌的經典故事。
然而,公元220年,關羽的生命在鎮守荊州時敗走麥城,在臨沮爲孫權所獲,旋即遇害。孫權將關羽首級送於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葬之。蜀漢後主劉禪於公元260年追封其爲“壯繆侯”,(《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標誌着其德化進程的開端。
民間崇拜到國家祀典
關羽的崇拜始於隋代(581–618年),至宋代(960–1279年)顯著增強。宋徽宗將其納入道教神譜,封爲“義勇武安王”,奠定了其神聖地位。元代(1271–1368年)進一步加封爲“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明代(1368–1644年)是關羽神化的頂峯,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封其爲“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後稱“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確立其在道教中的至高地位。
現存最早的關羽畫像西夏木刻版畫《義勇武安王位圖》,出土於內蒙古黑水城遺址,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於1908到1909年,從古西夏王朝甘肅黑成子(今內蒙古額濟納旗)舊遺址古塔內發現。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清代(1644–1912年)對關羽的推崇尤爲突出。滿族統治者認爲關羽神力助其滅明入主中原,1644年順治帝加封其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至1880年光緒五年,其封號擴展至24字:“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曠古未有。
從明至清,關帝崇祀被列入國家祀典,其香火之盛,堪稱“與天地同不朽”。
《三國演義》的忠義塑造
關羽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中被賦予“義薄雲天”的精神特質,成爲忠義的化身。羅貫中通過“刮骨療傷”和“千里走單騎”等情節,將關羽塑造成一位集勇猛、忠誠與義氣於一身的英雄。“刮骨療傷”展現了他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使其武將形象更加立體;“千里走單騎”則通過他不畏艱險、忠於故主的行動,奠定了“義薄雲天”的核心內涵。這一特質貫穿小說始終,使關羽成爲中國文化中忠義的典範。
19世紀,日本繪師哥川國芳,描寫華佗為帝君刮骨療傷的浮世繪作品,木版畫局部。三國志: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史書對關羽的相貌並沒有具體表述,僅能夠從諸葛亮在書信中稱關羽爲“髯”,可知關羽應留有美須長髯。現存最早的關羽畫像是西夏時期的木刻版畫《義勇武安王位圖》,圖中關羽丹鳳眼、臥蠶眉、美鬚髯,與如今流傳的關羽形象無異。三國志中,江表傳雲: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唐代起,關羽形象中增添了《春秋》一書,使其從武夫轉型爲儒將,進一步強化了“忠義信勇”的精神內涵。
這些事蹟的影響遠超文學領域。在戲曲舞臺上,關羽紅臉長鬚、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造型,成爲忠誠與義氣的象徵。後世影視作品,以及視頻遊戲《三國無雙》系列,都以這些故事爲靈感,延續了關羽的文化生命力。他的形象不僅深入人心,更成爲中國英雄文化的核心符號之一。
關羽是唯一在佛教、道教都有供奉的神
伽藍菩薩
伽藍一詞來自於梵語的“samghārāma (सँघाराम)”,也音譯作“僧伽藍摩”“僧伽藍”是宗教用語。“僧伽”指僧團;“阿藍摩”意爲“園”,原意是指僧衆共住的園林,即寺院。菩薩,是守護寺院道場的第一神仙,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伽藍菩薩是擁護佛法的善良之神。很多地方的古剎廟宇常把伽藍菩薩供奉着,慢慢也就成爲了護佑人們廣結善緣、財源廣進、家宅平安的財神菩薩。
武財神的興起

年畫《上關下財》,民間畫工將關羽塑造成財神形象,以前的財神都是文人,稱爲“文財神”;自關羽被封神之後,人們便將其稱爲“武財神”,因爲“關”與“官”爲諧音,就代表了官運亨通、財源廣進的特殊寓意。
清代中期,關羽被商賈奉爲“武財神”,躋身中國四大財神之列。商人祈求其庇護,希冀生意興隆、財源廣進。關羽雕像常置於商鋪或辦公室,其擺放頗具風水講究:前門防盜,西北角增領導運,背後助決策。清政府的大力推崇與商賈的供奉,使關羽的武財神形象迅速崛起。遍佈大江南北的商會會所多設關帝像,商人視其爲精神寄託與正義化身,相信其能“驅邪辟惡、庇護商賈、招財進寶”。
華人社區的文化紐帶
關羽信仰隨華人移民傳播至全球。香港新界擁有13座關帝廟,遠超山西運城故鄉的3座,顯示其海外根基之深。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也將關羽視爲保護神,2017年印尼華人社區更建起百尺高的關羽雕像,象徵文化認同。

在香港,關羽形象甚至出現在警局與黑幫據點,體現其在正義與地下世界中的雙重角色。這一現象不僅強化了關羽的全球影響力,也使其成爲連接華人社區的文化紐帶。
關帝聖君從三國武將昇華爲民間信仰中的武神與財神,其形象歷經歷史洗禮,在文學、藝術、商業及全球華人社區中熠熠生輝。從戰場上的武將,到文化中的忠義象徵,再到商賈的財富守護神,關羽的形象跨越千年,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強大紐帶。
朝代/時期 | 時間範圍 | 封號 | 備註 |
---|---|---|---|
東漢/三國(生前) | 200 CE | 漢壽亭侯 | 曹操上表漢獻帝,斬顏良功。 |
蜀漢(追封) | 260 CE | 壯繆侯 | 劉禪追封,德化起點。 |
唐代 | 618–907 | 無正式封號,早期崇拜 | 782年列入武成王廟,無具體封號記錄。 |
宋代 | 1102 | 忠惠公 | 宋徽宗封,初爲公爵。 |
宋代 | 早1100年代 | 顯烈王 | 宋哲宗封,日期需進一步確認。 |
元代 | 1335 |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 擴展封號,地位提升。 |
明代 | 約1614 |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 萬曆時期,護國神祇。 |
明代 | 1594 |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 戰神地位確立,封號詳盡。 |
清代 | 1642(順治9年) |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 早期清代德化。 |
清代 | 1723–1735 | 武聖 | 雍正時期,與孔子齊名。 |
清代 | 1880 |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 光緒皇帝封,封號極長,終極神化。 |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