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副对联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记载于关帝庙中。
故事中,關公在荊州當陽玉泉山受老僧普靜感化皈依佛教,後顯聖護民,鄉民感其恩德而建廟祭祀。「赤帝」源自劉邦傳說,稱其為赤帝之子斬白蛇(白帝之子,喻秦朝)起義,此處指漢室。這副對聯刻畫了關公在世人心中的形象:赤面外貌、騎赤兔馬、持青龍偃月刀,展現其匡扶漢室(無忘赤帝)與忠義情懷(不愧青天)的志業與人格。
關公信仰在中國極為普遍,國人對三國歷史人物關羽成為道教關聖帝君、佛教伽藍護法的演變並不陌生。然而,信仰藏傳佛教的蒙族與藏族也崇拜關公,甚至存有關公主題的唐卡,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頗為驚奇。三世章嘉傳記中記載了關公對他的多次護持。例如,乾隆元年(1736),章嘉自拉薩返回北京途中,在四川襄陵夢見一紅臉大漢自願成為其保護者,此人即關公。又一次,章嘉生病,占卜後於幻境中見蜘蛛圍聚身旁,隨後一威武紅臉大漢持劍驅散蜘蛛,夢中得知此人乃北京前門城外關帝廟的關公。
據噶瑪噶舉派傳說,五世噶瑪巴(1384-1415)從漢地返回時將關公迎入藏地,關公成為噶瑪巴的護法,稱為「噶瑪漢神」。然而,關公受到藏傳佛教廣泛崇拜,主要是在清中期以後格魯派中興盛。乾隆時期的國師、三世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及其弟子三世土觀.洛桑卻吉尼瑪(1737-1801)等人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末時,「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過於關壯繆」;清代滿族皇帝更尊崇關公。三世章嘉成長於藏漢交融的甘肅藏區,對漢人崇拜的關公並不陌生,其傳記甚至顯示他將關公視為個人護法。
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命章嘉主持將雍正皇帝舊邸改建為藏傳佛教寺廟,命名「雍和宮」,成為西藏以外(蒙古、青海、甘肅等地)藏蒙僧人留學之地。大約在1750年,三世章嘉應時任雍和宮住持七世達擦之請,撰寫〈關老爺祈供法〉,採用漢族對關公的暱稱「關老爺」,此後蒙藏族信徒普遍以此稱呼關公。三世土觀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奉召進京,協助三世章嘉管理在京喇嘛事務,居住於雍和宮土觀札倉(1765年由乾隆皇帝賜建)。他後來撰寫〈三界伏魔大帝關雲長之歷史和祈供法.激勵事業雨流之雷聲〉,「三界伏魔大帝」源自明萬曆皇帝的封號。在這兩位格魯派高僧推動下,自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以雍和宮為中心,關公信仰在北京、蒙古等地的格魯派中興盛起來。
关老爷游蒙藏─从院藏双幅关公唐卡谈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钟子寅

本作以關公為主題,紅臉美髯、丹鳳眼,身著鎧甲與龍紋綠袍,凜然而坐,神性則展現於頭光。畫中角色包括多尊藏傳佛教之神佛、關平與周倉、皮鎧甲護法。自唐朝到清朝初期,關羽逐漸神化成為道教所稱之關公,此幅唐卡表示出「外道」作為藏傳佛教護法之特色,也能察覺關公自漢地信仰迎回藏地之軌跡,充分展現文化融合之藝術性。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

此幅作品主尊描繪為關公,左側面白而雙手捧官印者為關公之子關平,右側面黑虬髯者為周倉。上方虛空處有有大威德、六臂大黑天、閻摩、吉祥天母、財寶天王等藏傳佛教的本尊或護法。畫作中可見關公自持青龍偃月刀騎乘赤兔馬,單鳳眼、臥蠶眉充分展現關公的凜然神色。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
以上资料来自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