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圣君 关羽 关云长 关圣大帝
关帝圣君,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字云长,是中国英雄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他的形象从东汉末年的武将,历经民间传颂与文学渲染,演变为忠义、勇猛与财富的象征,在民间信仰和帝王推崇下成为神祇。
汉寿亭侯
关羽,字云长,生于约公元160年,东汉末年投奔刘备,成为其麾下忠勇无双的将领。据《三国志》记载,他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以勇猛和忠诚著称。《三国演义》进一步通过生动事迹丰富了他的形象,其中“刮骨疗伤”尤为脍炙人口。小说中,关羽在战场上右臂中箭,伤及骨髓,名医华佗为其刮骨去毒。手术中,关羽谈笑自若,边饮酒边下棋,毫无痛苦之色。这一情节不仅凸显了他的超人勇气与坚韧,也为其后来的神化奠定了武勇的基础。

明代宫廷绘画,商喜关羽擒将图轴,此图描绘的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水淹七军、活捉敌将庞德的故事。画中关羽长须美髯,气宇轩昂,身穿铠甲,斜披绿袍,手抱单膝坐于青松之下,神态从容自得,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侍立一旁。而庞德衣衫尽褪被绑在木桩之上,兀自咬牙眦目,挣扎不休,不甘受缚的心态跃然纸上。——故宫博物院
另一著名事迹“千里走单骑”则展现了关羽的忠诚。相传他被困曹营,受曹操厚待,于公元200年白马之战斩杀袁绍部将颜良,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这成为他在世唯一的正式爵位。虽然封为汉寿亭侯,却始终心系刘备。不久,他毅然离开,历经“过五关斩六将”的艰险征程,回到刘备身边。这段传奇不仅体现了关羽对刘备的坚定忠义,也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故事。
然而,公元220年,关羽的生命在镇守荆州时败走麦城,在临沮为孙权所获,旋即遇害。孙权将关羽首级送于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葬之。蜀汉后主刘禅于公元260年追封其为“壮缪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标志着其德化进程的开端。
民间崇拜到国家祀典
关羽的崇拜始于隋代(581–618年),至宋代(960–1279年)显著增强。宋徽宗将其纳入道教神谱,封为“义勇武安王”,奠定了其神圣地位。元代(1271–1368年)进一步加封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1368–1644年)是关羽神化的顶峰,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后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确立其在道教中的至高地位。
现存最早的关羽画像西夏木刻版画《义勇武安王位图》,出土于内蒙古黑水城遗址,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于1908到1909年,从古西夏王朝甘肃黑成子(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旧遗址古塔内发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清代(1644–1912年)对关羽的推崇尤为突出。满族统治者认为关羽神力助其灭明入主中原,1644年顺治帝加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至1880年光绪五年,其封号扩展至24字:“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旷古未有。
从明至清,关帝崇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其香火之盛,堪称“与天地同不朽”。
《三国演义》的忠义塑造
关羽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被赋予“义薄云天”的精神特质,成为忠义的化身。罗贯中通过“刮骨疗伤”和“千里走单骑”等情节,将关羽塑造成一位集勇猛、忠诚与义气于一身的英雄。“刮骨疗伤”展现了他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使其武将形象更加立体;“千里走单骑”则通过他不畏艰险、忠于故主的行动,奠定了“义薄云天”的核心内涵。这一特质贯穿小说始终,使关羽成为中国文化中忠义的典范。
19世纪,日本繪師哥川國芳,描寫華佗為帝君刮骨療傷的浮世繪作品,木版画局部。三国志: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史书对关羽的相貌并没有具体表述,仅能够从诸葛亮在书信中称关羽为“髯”,可知关羽应留有美须长髯。现存最早的关羽画像是西夏时期的木刻版画《义勇武安王位图》,图中关羽丹凤眼、卧蚕眉、美须髯,与如今流传的关羽形象无异。三国志中,江表傳云: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唐代起,关羽形象中增添了《春秋》一书,使其从武夫转型为儒将,进一步强化了“忠义信勇”的精神内涵。
这些事迹的影响远超文学领域。在戏曲舞台上,关羽红脸长须、手持青龙偃月刀的造型,成为忠诚与义气的象征。后世影视作品,以及视频游戏《三国无双》系列,都以这些故事为灵感,延续了关羽的文化生命力。他的形象不仅深入人心,更成为中国英雄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
关羽是唯一在佛教、道教都有供奉的神
伽蓝菩萨
伽蓝一词来自于梵语的“samghārāma (सँघाराम)”,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是宗教用语。“僧伽”指僧团;“阿蓝摩”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菩萨,是守护寺院道场的第一神仙,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伽蓝菩萨是拥护佛法的善良之神。很多地方的古刹庙宇常把伽蓝菩萨供奉着,慢慢也就成为了护佑人们广结善缘、财源广进、家宅平安的财神菩萨。
武财神的兴起

年画《上关下财》,民间画工将关羽塑造成财神形象,以前的财神都是文人,称为“文财神”;自关羽被封神之后,人们便将其称为“武财神”,因为“关”与“官”为谐音,就代表了官运亨通、财源广进的特殊寓意。
清代中期,关羽被商贾奉为“武财神”,跻身中国四大财神之列。商人祈求其庇护,希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关羽雕像常置于商铺或办公室,其摆放颇具风水讲究:前门防盗,西北角增领导运,背后助决策。清政府的大力推崇与商贾的供奉,使关羽的武财神形象迅速崛起。遍布大江南北的商会会所多设关帝像,商人视其为精神寄托与正义化身,相信其能“驱邪辟恶、庇护商贾、招财进宝”。
华人社区的文化纽带
关羽信仰随华人移民传播至全球。香港新界拥有13座关帝庙,远超山西运城故乡的3座,显示其海外根基之深。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也将关羽视为保护神,2017年印尼华人社区更建起百尺高的关羽雕像,象征文化认同。

在香港,关羽形象甚至出现在警局与黑帮据点,体现其在正义与地下世界中的双重角色。这一现象不仅强化了关羽的全球影响力,也使其成为连接华人社区的文化纽带。
关帝圣君从三国武将升华为民间信仰中的武神与财神,其形象历经历史洗礼,在文学、艺术、商业及全球华人社区中熠熠生辉。从战场上的武将,到文化中的忠义象征,再到商贾的财富守护神,关羽的形象跨越千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强大纽带。
朝代/时期 | 时间范围 | 封号 | 备注 |
---|---|---|---|
东汉/三国(生前) | 200 CE | 汉寿亭侯 | 曹操上表汉献帝,斩颜良功。 |
蜀汉(追封) | 260 CE | 壮缪侯 | 刘禅追封,德化起点。 |
唐代 | 618–907 | 无正式封号,早期崇拜 | 782年列入武成王庙,无具体封号记录。 |
宋代 | 1102 | 忠惠公 | 宋徽宗封,初为公爵。 |
宋代 | 早1100年代 | 显烈王 | 宋哲宗封,日期需进一步确认。 |
元代 | 1335 |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 扩展封号,地位提升。 |
明代 | 约1614 | 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 万历时期,护国神祇。 |
明代 | 1594 |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 战神地位确立,封号详尽。 |
清代 | 1642(顺治9年) |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 早期清代德化。 |
清代 | 1723–1735 | 武圣 | 雍正时期,与孔子齐名。 |
清代 | 1880 |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 光绪皇帝封,封号极长,终极神化。 |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