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殷商王子,东路财神

历史与神话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河南卫辉)人,殷商王族宗室。商纣时宰相,商王文丁之子、纣王的王叔,为三大忠臣之一,《论语》中称王子微子、王子箕子、王子比干,为「殷三仁」、被视为是林姓的始祖、财神。

比干是商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忠诚和公正著称,记载于《史记·殷本纪》中,为商王文丁之子,商纣王之叔,担任宰相。他因直言劝谏商纣王的暴政,被妲己设计剖心而死。传说他死后未立即死亡,以“无心”之躯行走人间,因无偏私之心,被民间视为公正无私的象征,因此被尊为文财神,掌管东路财源。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比干为“文曲星君”,后因百姓认为“无心者无私”,逐渐演化为财神信仰的一部分。他的公正形象被现代商业伦理引申为公平竞争的理念,契合诚信经营的价值观。

祭祀与形象

比干的形象多为文官装束,手持如意或书卷,象征智慧与清廉。河南卫辉的比干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举行祭祀大典,吸引众多信徒祈求事业与财富。庙内保存有孔子剑刻碑遗迹、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碑等百余块石碑,始建于494年,历史悠久。据《淇县志》记载,河南淇县有“三仁庙”,奉祀比干、箕子、微子,配祀先师孔子、孟子、曾子、阳明子、文昌君,并附设学堂,乡民香火鼎盛,惜太平军时毁于兵燹。

历代推崇

比干因其忠义受到后世尊崇。唐太宗李世民追赠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公”。元顺帝进一步追赠“仁显”,是为“仁显忠烈公”,表彰其刚直不阿的精神。

比干的忠义事迹受到历代推崇。孔子赞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谫而死”,将其与微子、箕子并列为商末三贤。唐太宗悼曰:“道丧时昏,奸邪并用,暴君虐主,正直难居。虽识鉴存亡,詎遣凶残之累;智周万物,不离颠沛之间。然则大厦将崩,非一木之能正;天道去矣,岂一贤而能全?奋不顾身,有死无二,蹈斯节者,罕有其人。所以凄怆风烟,靡寻余迹,暄凉坵垄,空有其名。虽古今殊途,年代冥寞,式遵故实,爰赠太师,谥忠烈公。清酌少牢,以陈薄礼,游魂仿佛,昭此嘉诚。”此悼文不仅缅怀比干的忠烈,更将其视为乱世中罕见的正直典范。

神格化

在道教信仰中,比干地位显著。《财神正朝全集》(查了很多资料,似乎是道教仪轨?)称其为“守财藏真比真人”,体现其财富守护神的角色。《封神演义》(约16世纪出版)中,武王克殷后,姜子牙追封比干为“文曲星星君”,赋予其神格化形象,与民间财神信仰进一步结合。

文献佐证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比干的忠谏事迹: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封神演义》则通过神话加工,赋予其“文曲星君”的神格,最终与财神信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封神演义》引用资料

在《封神演义》中,比干的死亡是重要情节,集中于第25章至第27章:

第25章:比干向商纣王报告姜子牙被西伯侯任命的消息,并献上狐皮袍(由妲己狐族亲属皮制成),激怒妲己,为其报复埋下伏笔。

第26章:妲己佯装生病,称需贤臣之心治病,商纣王下令取比干之心。比干写信告别妻子,准备赴死。

第27章:比干被召入宫,遇伪装成小贩的玉琵琶精。精曰:“你说得对,先生。白菜不能没有茎,就像人不能没有心。”比干闻之大喊倒地,胸口鲜血涌出,将军周纪、黄明检查发现其心已消失。妲己随后用比干之心做汤饮用。

Post Comment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